黑兔子百科网
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巡山路上看变迁:淳安单村水站升级记

0人浏览   2025-04-25 10:0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谈佳轶 通讯员 朱欣超

曾经守着千岛湖却喝不上优质水,而今湖水一“跃”上山顶,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到“家门”,偏远山村每家每户都将喝上优质水。这是怎么做到的?4月初,记者来到淳安县蹲点采访单村水站升级改造,跟着淳安县农村饮用水管理有限公司的管护员老王、老徐,巡查威坪镇厚屏村水站的水源地。

一路上,湿滑的野路穿过山核桃林与竹林,途中要跨越山涧、攀爬岩石……最后抵达一处长约两米、宽约五十厘米的堰坝。这样的巡查路,他们每半个月就要走一次。

老徐是厚屏村水站的管护人员,老王是他的直属领导,每到半个月一次的水源地巡查,他们都会相伴而行。淳安山区多山核桃林和竹林,林子里常有野猪、蛇出没,一个人巡查危险重重。

“公司规定,前往水源地必须两人以上结伴而行。山里信号不稳定,万一被蛇咬了或者摔倒了,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老徐个不高,脚上穿着胶鞋,肩上背着干粮和柴刀,皮肤晒得黝黑,一看就很有走山路的经验。

野路途经悬崖、陡坡、溪流等地貌

跟随他们的脚步,记者踏上了寻访水源的路程。先是沿着崎岖不平的石子路走了一小时,继而转入人迹罕至的山间野径爬了半小时,中间数次踩着湿滑的溪石跨越山涧,又几次手脚并用地爬上岩石,最终来到了淳安县威坪镇厚屏村水站的一处水源地。

只见眼前一个长约两米,宽约五十厘米的水泥堰坝,拦住了山上流下来的泉水,蓄集了满满一池山涧水。说是一池,其实也就不到十平方的水量。

“山区崎岖不平,水池基本只能这么大,以前村里大都是自己凑钱取水,就用一根简单的管子,从水池通到村子里,有的人家再就地取材,用竹子剖成两半接水到家里。”老徐告诉记者,2003年,浙江启动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县里补贴了建设资金,这个祖辈取水的天然水洼,才逐渐有了人工堰坝的模样。

“以前都是用骡子驮着建材上山,才修成了。”老徐说,水源地位于半山腰,路不通,维护全靠“脚力”,走一个来回至少三个小时。2018年,浙江省启动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堰坝得以改造提升,又新建了过滤池,铁管和塑料管都换成了PVC管,增加了净化消毒设施,山泉水经过两道过滤、沉淀、消毒,流向百姓家中,然而受限于溪沟堰坝的取水条件,“汛期浑水、旱季缺水”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厚屏村村民。

“厚屏村马上要被纳入新建水厂的供水管网范围了。”老徐笑得喜气洋洋,随着新一轮的单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动即将收官,很快,眼前这一方小小的堰坝即将完成使命。

老徐口中的单村水站改造,正是2023年浙江省启动的单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动。行动提出,到2025年底,全省单村水站建设达标率达100%,标准化管理达标率90%以上,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从前靠“脚力”管护,到如今的“智慧”监管,新建的供水管网就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至淳安山区的家家户户。

到那个时候,老徐和老王两人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巡查了,山区百姓也能喝上稳定优质的放心水。

记者手记

像淳安这样的山区县,在浙江还有很多。

在蹲点中,记者了解到农村供水改革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民生工程,面临着点多面广、人口众多的现实挑战。

浙江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持续二十余年推进农村供水改革,从2003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全面启动,到2018年农饮水达标提标行动的纵深推进,再到2023年单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动的精准施策,浙江构建起“一村不落、一人不少”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

在这场跨越二十载的民生接力中,基层管护人员既是改革实践的参与者,更是发展成效的见证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