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随着7月20日初伏开启,一年中最热、最湿的时段正式到来。7月21日,海都记者邀请福建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泉州市中医院副院长阮传亮开避暑良方。
湿热交蒸养阳 去湿事半功倍
阮传亮说,三伏天的“热”与“湿”是对“孪生兄弟”。此时暑气蒸腾,雨水增多,形成“湿热交蒸”的气候特点,湿热困脾会让人没胃口,出汗过多会耗气伤阴,心阳易被暑热侵扰。
夏季脾胃功能本就容易受湿热影响,若再贪凉饮冷、多食油腻,会引发消化不良、乏力等问题。三伏天阳气鼎盛,能与人体阳气形成“共振”,尤其适合调理冬季易发作的虚寒性疾病,这便是“冬病夏治”的原理。有条件者可尝试艾灸,借助温热刺激疏通经络,增强祛湿效果。
阮传亮总结,把握好这段“天时养生”的黄金期,不仅能安然度夏,更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以三伏贴为例,这项有40多年历史的中医特色疗法,对哮喘、过敏性鼻炎、关节炎等虚寒性疾病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此时虚寒证症状轻、诱发因素少,配合自然阳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阮传亮强调。
五招妙除高温“烤”验
面对三伏天的高温“烤”验,阮传亮给出五个养生重点:
1.养气补出汗亏空
伏天动辄出汗,很多人会觉得疲惫、心慌,这是“耗气伤阴”的表现。阮传亮推荐用西洋参代茶饮:取适量西洋参切片,用开水冲泡,闷10分钟后代茶饮用。“西洋参性偏凉,能同时补气和养阴,特别适合汗多、乏力的‘苦夏’人群。”
2.养心给心脏降温
夏季心脏最易受累,出汗多会耗伤心阴、心阳,有心脏病史者更需警惕。中医认为“红色入心经”,日常可多吃红枣、西红柿、樱桃等红色食物。其中,樱桃含丰富铁元素,能补气血;葡萄柚中的类黄酮成分,有助于稳定情绪,间接保护心脏。
3.健脾赶走湿困
“夏天没胃口,多是湿热困住脾胃。”阮传亮的妙招是喝陈皮茶:取10克陈皮加适量冰糖,用开水浸泡后饮用。陈皮能理气开胃、燥湿化痰,尤其适合暑天腹胀、消化差的人。此外,薏苡仁、茯苓、芡实等健脾食材,也可煮水或煲汤食用。
4.香荷茶饮解暑
高温天外出或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容易中暑。阮传亮推荐“香荷饮”:香薷10克、干荷叶10克、陈皮10克先煮30分钟,最后加薄荷6克煮5分钟,放温后饮用。这款茶饮能清暑利湿,缓解暑热引起的头晕、乏力。
5.莲子心灭心火
“心火上炎”是伏天常见问题,表现为口疮、心烦、失眠。此时可用15~20颗莲子心搭配绿茶冲泡,代茶饮用。莲子心虽苦,却能清心除烦,对夏季失眠、舌尖生疮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伏天养生 警惕误区
伏天养生,阮传亮提醒,以下几个误区需警惕。
贪凉无度:冰饮、空调虽能解暑,但过度使用会让寒气侵入体内。大汗后别急着冲凉水澡,空调温度建议不低于26℃,避免直吹身体。
盲目贴敷:三伏贴需辨证使用,并非人人适合。网上购买的三伏贴可能存在药材不纯、发泡剂过量等问题,易导致皮肤感染,建议到正规医院贴敷。
饮食不当:火锅、烧烤等燥烈食物会加重体内热气;过量食用冷饮则会引发腹泻、肠胃紊乱。建议选择瘦肉、鱼虾、新鲜蔬菜等“清补”食材。
阮传亮告诉记者,三伏天常遇阴雨天气,饮食上可喝“三豆饮”(绿豆、赤小豆、黑豆各适量,煮水饮用),三者搭配能清热祛湿。也可做苦瓜排骨汤、冬瓜海带汤等家常菜,利用食材的“凉性”中和湿邪。
编辑:林威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