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挂满枝头的燕红桃,李宏讲述着他的创业经历。 本报首席记者 吴昊 摄
一江碧水满山桃。
丹东宽甸长甸镇有一条网红公路,车子开上去便响起了悠扬的旋律,会情不自禁地就跟着哼唱起来:“在那挑花盛开的地方……”
五十多年旋律依旧,桃花已换了新颜。现在漫山遍野种植的是经济价值更高的燕红桃——我国最北端的水蜜桃。因为“最北”,所以南方的桃子都过了采摘季,这里个头大、味香甜、汁水充足的水蜜桃才上市。这种差异化与地域独特性使得燕红桃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果”。
李宏,今年41岁,宽甸满族自治县燕红桃协会的会长。他的祖辈都是农民,年轻时因为家穷去往城市打工,又因为要尽孝不得不回到了家乡。在外面开阔了眼界后,他深知新时代的农业不再只是扛锄头下地的单一劳作,而是与新时代科技接轨并能融合互联网基因的现代农业。
2014年,他开始试水线上销售,第二年就让自家的燕红桃收入翻了几番。他接连牵头成立了丹东市青年电子商务协会和宽甸宏麟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并被评为2017年度辽宁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10年过去了,他又将目光投向农业+文旅、农业+康养,想带领乡亲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继续大步前行。
李宏一步一个脚印的自身经历可谓是新农人的典型样本。紧跟时代政策,重信息、重资源、重创新、重互利的新农人,他们的成就与未来,不在逃离的远方,而在深耕家乡热土之上。
酒香也怕巷子深
李宏出生的第二年,太平湾水电站开始发电。李宏的家乡正处在两座水电站中间,于是形成了一个小气候,冬日气温升高,也使得一直受困于冻害影响的燕红桃有了广泛种植的条件,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推广,燕红桃渐渐成为了当地独特的物产。
由于父母离异,3岁的李宏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那时李宏常听老人说:有房有地有果树就穷不了。桃子确实卖得很好,可是,卖得好是因为价格低,所以,李宏一家人还住在几十年前的茅草屋里。
早早就放弃了大学梦的李宏初中一毕业就去了城市打工。他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农民付出了最大的成本却只取得了最小的收益。
也许人在向命运低头的时候,厄运总是如影随形:奶奶因脑梗卧床不起,爷爷又得了心脏病,父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叔叔更是从小就有智力障碍。李宏只能返乡,用瘦小的身体撑起了一个家。
五十亩桃林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可是一到收获的季节,李宏就觉得憋气,因为上门收桃的商贩总是以各种理由压价。酒香也怕巷子深,憋了一口气的李宏决定自寻出路进行线上销售,“我是没卖过,可是我买过啊。”
真是不务正业?
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这一年,3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乡镇。“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这一年,李宏买了全村第一台电脑,“二手的,八百元,装网线又花了四百元。”李宏说,“村里人都说我不务正业。”
正是触网填平了乡村与城市的“数字鸿沟”,让李宏知道家里桃子卖不出价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和销售渠道闭塞。“看到网上有卖苹果的,我就想我们的桃这么好,也可以在网上卖吧。”
李宏的这一步踩到了点上。2014年,被专家学者称为农村电商的历史元年。越来越多的涉农经营主体和农民开始开网店。
但是这一年,李宏刚干就赔了。物以稀为贵,作为第一家网上销售燕红桃的商家,一个大单就是二百多箱。“货刚收到,客户就来电话说,桃子一路颠簸都烂了。”李宏回想的时候依然苦笑,“那可是一万多块钱啊。”
摆在李宏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反正货款也收了,直接玩消失好了。二是重新发货。
“我研究了三天三夜,终于研究明白了适合燕红桃的快递包装箱。”这一次的货没让客户失望,为了弥补损失,李宏还多做了二万个包装箱,想卖给其他的农户, “人家都说我是骗钱。我这个箱子能装十二个桃子,成本四块钱,我卖四块二。人家说了,四块钱能买一个大箱子,能装三十斤。”
结果,第二年,这些箱子李宏全都用上了,“我的燕红桃网上卖爆了。”原本自家产的桃子一年也就卖个一两万元,结果这一年卖出了十万元,“因为包装好,桃子运输中不会坏,所以才敢卖往全国各地。”
让别人少走弯路
2015年,辽宁成立了“新农人联盟”。这一年,李宏线上销售了十吨燕红桃,“因为我去年卖得好,所以乡亲们都找我帮他们卖。”
“我吃过亏,所以希望创业者们能够少走弯路。毕竟年轻人都没什么钱,失败一次可能就没勇气再尝试了。”2016年,在各级部门的帮助下,李宏和有志青年一起成立了丹东市青年电子商务协会,对电商创业者进行免费培训和指导,已有8600多人受益。李宏也先后获得了“辽宁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辽宁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宽甸好人”等荣誉。
学会线上销售的人多了,问题也随之出现,“开始了价格战。”李宏认为降价大战会导致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对燕红桃的品牌发展不利。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已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
“我一咬牙花了十多万元购置了自动选果机、包装机。又请人设计了精美的包装。走精品化、高附加值路线。”虽然心里没底,但是李宏知道,现代农业不仅是数量农业,更是质量农业。让燕红桃品牌化、生态化,才能不断增加商品化率和附加值。
“头雁”带领农户增收致富
李宏对返乡创业新农人有自己的理解:除了新知识、新技术等之外,要有对土地的热爱,有对回馈家乡的责任感。想成功更要紧跟时代政策。
2018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施行。第二年,李宏带领当地农户成立了宽甸宏麟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比如外面的收购价是三块钱,合作社收购就给三块二”,李宏介绍说,“快递费,个人的可能就九折,而合作社能拿到五折的折扣。”
李宏给自己的身份定位——农业经纪人。这是2019年由人社部等部门发布的新职业。他说自己就是发挥一座桥梁的作用,将家乡的农产品卖出去。
从采摘到选桃,再到包装,李宏都制定了标准化遴选流程,而且现在整个过程李宏都会直播,让顾客看得明白、看得放心。“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有5000单,一个月就能销售50多万斤。”李宏被当地人称为“燕红桃线上销售大王”。
为了帮助农民销售蓝莓、草莓等其他的农副产品,李宏又牵头成立了辽宁省佰农优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就连农户院里的葡萄他都帮忙卖,“数量是不多,但是农民过日子都是积少成多。”
作为我省培育的乡村产业振兴“头雁”中的一员,李宏帮助果农直接增收15%以上,通过培训和用工,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800余人。
2022年,李宏又牵头成立了第三生产队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将目光投向了农业+文旅、农业+康养。满怀热情地想实现农业业态的创新和丰富,拓宽乡亲们的增收渠道和收入来源。
宽甸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韩继东表示,培育新农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宽甸满族自治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新农人,他们通过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农文旅融合等模式,拓展增收渠道,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更激活了乡村活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和产业引导,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让新农人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青果累累的桃林中,李宏的脸上是洗不去的日晒风吹痕迹。面对记者,他毫不怯场地唱了起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可爱的家乡……”家乡虽曾变故乡,而今游子归乡,“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用青春和汗水回应家的守望。
本报记者 李振村 于佳平 首席记者 吴昊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