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兔子百科网
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北疆文化 遇鉴赛罕 | 巴彦街道:书写北疆文化艺术传承的实践新章

0人浏览   2025-07-22 11:02:00

7月18日,巴彦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盛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巴彦印记 北疆传承”主题宣讲活动。在赛罕区巴彦街道,千年古塔的砖石铭刻着多民族交融的印记,非遗剪纸的纹路延续着民俗的温度,社火表演的鼓点激荡着传承的热情。这里以“巴彦印记 北疆传承”为脉络,将北疆文化的根脉深植于街巷肌理,在守正创新中践行着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为北疆文化的当代延续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锚定根脉:解码北疆文化的精神内核

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版图中独具特质的瑰宝,它诞生于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融红色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于一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爱国忠诚奉献为核心理念,以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为精神标识。

巴彦街道的土地上,处处可见这一文化的实证:辽代万部华严经塔内,多民族文字题记静静诉说着千年交融史;白塔火车站作为近代交通枢纽,见证着中原与北疆物资互通、人员往来的繁忙景象。这些“活化石”让北疆文化的多元性与连续性变得可触可感。

守正创新:让文化传承融入日常肌理

传承北疆文化,关键在于让其走进当代生活。巴彦街道以“非遗活化”与“文旅融合”为双引擎,探索出一条接地气、有活力的路径。在文化记忆的延续上,街道珍视每一份非遗瑰宝:五路村的武宝宝师傅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赛罕窗花代表性传承人;名言小学将非遗纳入课程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触摸文化根脉;元宵时节,社火表演的锣鼓声唤醒集体记忆;“寒食节捏寒燕”活动让民俗在指尖流转,传统文化以“可参与、可体验”的方式融入居民生活。

在文化价值的转化上,白塔文旅融合项目不遑多让。赛罕区首届“传统春节惠民年货文化节”落地白塔村,蒙曼老师与本地网红联合推介,通过镜头展现古塔的历史底蕴、多民族文字题记的实证价值,以及剪纸、面塑等非遗展演。这种“线上+线下”的模式,既能让更多人了解北疆文化根脉,激发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也能以文旅融合视角推动白塔成为展示呼和浩特历史魅力与时代活力的窗口,助力区域文化传播与旅游发展。

深耕实践:构建文化传承的巴彦体系

为让传承更系统、更可持续,巴彦街道将文化融入基层治理与教育实践:通过“非遗进社区”活动,让剪纸、窗花等技艺走进邻里中心;建立青少年传统文化实践基地,让孩子们在研学中了解家乡历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形成“专业传承人+社区爱好者+青少年”的传承梯队。这种“从课堂到社区、从兴趣到责任”的链条,让文化传承有了稳定的土壤。

携手同行:共担北疆文化的时代使命

传承北疆文化,是每一个巴彦人的责任。我们倡议:做北疆文化的学习者,走进博物馆、阅读地方史,从万部华严经塔的石刻中读懂交融史,从非遗传承人的口述中理解工匠精神;做文化实践的参与者,加入社火表演、体验“捏寒燕”,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民俗的温度;做文化传播的创新者,用短视频、图文笔记等新媒体形式,讲好白塔故事、赛罕窗花故事,让北疆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焕发新活力。

从辽代古塔到现代社区,从草原长调到校园课堂,巴彦街道的实践证明:北疆文化的传承,既要守护好“老物件”“老技艺”,更要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唯有让文化扎根于人们的日常,融入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让这颗北疆大地上的文明瑰宝,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家庭中绽放更持久的光彩。

通讯员/吴琼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