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视频截图
短视频时代,有关校园生活的内容常常能吸引众多网友关注,以教室等校园场景为主的短视频十分常见,爆款频出。如近日许多人都刷到过这样一则视频,内容是老师以节假日免作业为“奖品”要求学生把同学逗笑。视频发布者的配文是“今天的快乐是学生给的”,截至发稿日,该视频点赞量近10万,有8000多条评论。
校园短视频的兴起,本质上是教育场景的社会化传播突围。教师通过镜头记录创意教学瞬间,如用“憋笑挑战”替代传统说教,让教育过程更具亲和力;学生以第一视角分享校园日常,从青涩的“暗恋日记”到热血的社团活动,展现了Z世代的情感共鸣与个性表达。校园短视频以其独特的青春叙事打破了教育与社会的次元壁,这类内容既展现了师生关系的创新表达,也让公众得以窥见校园生活的鲜活切面,丰富了传播生态,为大众休闲娱乐带来多元选择,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场景与大众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发布者却热衷于追逐流量,校园短视频逐渐暴露出异化风险,严重背离初衷。部分创作者为博眼球炮制剧本,将教室变为“表演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刻意配合拍摄“逗笑挑战”,公开曝光校服、容貌等可识别信息,甚至编排“校园霸凌”搞笑剧情,将殴打、侮辱等暴力行为包装成“反转梗”。有的学生为涨粉摆拍虚假校园事件,甚至模仿成年人的功利思维,过早沾染了社会不良风气。
更有甚者,一些校外机构利用未成年人牟利,拍摄浓妆艳抹的“小小网红”、聚焦隐私部位的舞蹈镜头,评论区内不乏一些猥琐言论……这些行为涉嫌侵犯未成年人的肖像权、隐私权,极易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二次伤害。
校园短视频作为教育传播新载体,不能沦落为追逐眼球的流量秀场。面对诸多乱象,亟待构建“平台——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平台应建立更严格的审核机制,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内容进行身份验证与隐私保护,坚决下架低俗、暴力、剧本化摆拍的视频;社会层面则需强化法律约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关于网络保护的规定,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传播不良价值观的行为依法追责。
规范校园短视频,学校责无旁贷。一方面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师生正确认识短视频的工具属性,避免过度沉迷流量效应;另一方面,还应建立校园自媒体管理规范,防止教学秩序被拍摄行为干扰,鼓励师生以自然视角展现校园生活,如课堂上的思维碰撞、运动场上的拼搏瞬间,拒绝以“恶搞”“暴力”为噱头的低俗化创作。
“将校园变成短视频的‘秀场’,用流量至上的理念影响学生,会让他们忽视知识学习和品德修养,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校园短视频正面临着流量狂欢与价值坚守的深层矛盾,如何在破圈传播与底线守护中找到平衡之道,成为展示育人智慧和青春风采的窗口,任重而道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