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砖墙混搭着潮玩店,沧桑的拴马桩旁立着咖啡招牌,老城的烟火气和Z世代的文艺范儿,居然在同一个街角“撞”出了火花。西安老城改造正以“微创手术”实现历史与当代的共生共荣。
有人说“记忆被刷新”,也有人说“老街变了味”。记者实地探访,解码西安老街改造的创新实践。
商业赋能
开启老街“第二人格”
老街改造至今,商业力量已成为重要催化剂。
在西安粉巷深处,一条名为“得意巷”的老街正上演着一场时空对话:斑驳墙壁上投影着赛博朋克的霓虹光效,百年老槐树下支起快闪艺术展,连斑驳的拴马桩都被改造成了打卡拍照的“历史模特”。曾经被遗忘的街巷,如今以“商业+老街改造”的狂飙模式,“闯入”西安人的朋友圈。
得意巷东侧成为打卡地
“粉巷怎么变成‘粉象’了?这里难道有大象出没?”“粉巷里面是不是都是粉色的?”“在坤中巷养猫有补贴吗?”“木头市这个名字和街上的气质也太不搭了吧!”
西安粉巷“得意巷”项目主理人于女士经常能听到来此参观的外地游客对西安老街地探讨。
“我们不是在修复一条街,而是在搭建一个让历史与当代共舞的舞台。”于女士说道。她表示,得意巷的改造引入商业力量的加持,是此次特色,也是必然选择。
不同于传统老街改造对“修旧如旧”的执念,得意巷选择了一条更激进的路径。物理重塑让得意巷豁然开朗,原本逼仄的巷道拓宽至4米,但保留两侧70%的明清砖墙肌理,让游客既能触摸历史质感,又不失现代舒适。
“这里的工业化裸装和镜面时尚感相得益彰,连洗手间都是镜面的,真的精准抓住了大家拍照打卡的心里”。来此街拍的摄影师庄子(化名)感慨道。
拓宽巷道 修整环境 得意巷商业潜力完美释放
为了冲破老街改造的“次元壁”,激发得意巷更多价值潜力,街区引入“主理人共创”模式,邀请本土潮牌、独立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入驻。
汉唐纹样的丝绸店隔壁是3D打印首饰工坊,老字号泡馍馆楼上开着精酿啤酒实验室,元素碰撞,新老相宜。
得意巷的问世似乎给了西安老街改造一种全新的展现方式。但也有人担心商业化是否会冲淡老街的历史感与人情味,当星巴克开进四合院,夜店音乐回荡在城墙下,这还是西安的老街吗?
得意巷北口(原华润万家处)大改造
“商业不是历史的敌人”,于女士坦言。“它更像一种翻译工具,把晦涩的历史文本转译成当代人能读懂的语言”。
面对“过度商业化”质疑,西安以实践回应:北京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子等的同质化困局在此被逐步打破。
适老尊老
铺就老街“幸福路”
老街改造不仅需要新理念,更不能摒弃人情味。在西安,适老化改造成为老街更新的重要课题。
西一路的蜕变始于一场“适老化革命”。
“我们就像住在博物馆里的现代人”,社区网格员高晓茹这样形容道。老化的管道系统让雨季“水漫金山”,不足3米宽的巷道消防车根本进不来。更棘手的是,7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却要步行20分钟才能到达最近的社区医院。
作为西安现存最完整的明清街巷之一,西一路保留着70%的传统民居,却也“困住”了39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
西一路易俗大剧院一侧
随着智能化助老服务措施的落实,在西一路社区,这里的老人再不必担心滑倒无人知晓。2023年启动的“智慧养老云平台”,通过2000余个智能终端实时监测3900余名独居老人:红外感应预警异常行为,烟雾报警器联动社区响应,15分钟服务圈覆盖助医、助浴等需求。
老人“护住了”,道路怎么办?改造团队深知,西一路的灵魂在于它的历史基因。
在拓宽巷道时,西一路保留了80%的明清建筑外立面,用“微更新”手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肌理。新铺设的透水混凝土路面嵌入仿古花纹,路灯采用宫灯造型,与城墙上的烽火台遥相呼应。
西一路践行“行人优先”理念
“改造不是拆旧建新,而是让老建筑‘开口说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杨光炤参与了西一路的设计,他指着街角的“时光隧道”装置介绍:这个由老照片投影与智能互动屏组成的空间,既是历史展示区,也是老年人的社交驿站。
西一路的实践,为当下老街改造提供了“智慧样本”,其核心在于三个融合——技术融合、服务融合、文化融合。
物联网、AI与传统建筑结合,“无感守护”系统成为老年人的“智能保姆”,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适老化功能的植入,让西一路街道改造更加温暖。
西一路细节改造方便游客居民
当科技的温度融入历史的肌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街道的重生,更是整个城市对老龄化社会的温柔回应。
理念跃迁
从“大改大建”到“文化针灸”
多年来,老街改造工作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与摸索,从最初的“拆旧建新”到如今的“活态传承”,从单纯的空间改造到系统的文化赋能,古城正以敬畏历史的态度、拥抱时代的胸襟,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探索出一条条特色的更新之路。
从永兴坊的摔碗酒到三学街的明清院落修复,西安老城改造历经数次理念跃迁。
2016年出台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提出“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原则,标志着西安从追求GDP的“快速度”转向守护文化根脉的“慢功夫”。
永兴坊非遗文化街区便是这一政策背景下诞生的。40余座传统民居被改造成陕西非遗技艺展示馆,摔碗酒、华阴老腔等民俗元素成为网红符号。年接待游客超 1200万人次的背后,是“把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血脉”的发展理念。
老街老宅化身风貌街区 永兴坊成为全国“顶流”
2018年三学街的改造工程同样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团队操刀,在保留60余处历史建筑的基础上,通过“微改造”修复了 13 处明清院落。
理念的转变帮助古城焕然新生,确定了历史保护的基调后,传统与现代便成为了沟通百年文化的桥梁。
顺城巷在多年的改造过程中,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拒绝了当年全国千篇一律的仿古街,秉着“让每个街区都有独特的文化表情”理念,深入研究唐代里坊制度,创新性提出“新唐风”建筑风格,将斗拱、飞檐等传统元素与钢结构、玻璃幕墙等现代材料结合,既保持了古城墙的历史氛围,又满足了商业空间的使用需求。
时代在发展,理念在提升,随着老街改造经验的不断丰富,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成为了随后几年西安老街改造的新基调。
顺城巷改造中大量使用“新唐风”元素
2019年起,西安建立了“政府引导、社区主体、居民参与”的三级协商机制,每个改造项目都要经过至少5轮居民听证会。在洒金桥街区改造中,居民投票选出了 “保留老字号、引入新业态” 的改造方案。
据了解,近五年西安在老街改造中累计投入23亿元,其中60%用于历史建筑修缮和风貌协调。累计为老街居民解决了1.2万套保障性住房、30余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让 “老住户享受新生活”成为现实。
如今,老街变成博物馆、大剧院、小公园,这或许正是西安老街改造给全国城市更新提供的“古都方案”。当年轻人在咖啡馆讨论汉服设计,老人在智慧步道上细数砖纹,这条穿越千年的“时空走廊”,正书写着城市更新的西安范本。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