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兔子百科网
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四川妙手护士丨沈彦玲:重症精神监护病房的诗意“摆渡人” 为患者和家属点亮希望

0人浏览   2025-05-12 09:00:00

川观新闻记者 李丹 文/视频剪辑 海报制作 易婷婷

“我是一名精神科护士,我始终坚信‘妙手’护士不仅在于精湛的护理技术,还在于利用自己的艺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为患者和家属点亮希望。”5月11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PICU(重症精神监护病房)里,护士沈彦玲重复着日复一日的查房、发药等工作,空闲之余,她把患者写的诗歌创作成画作,再附上精神科医学科普知识,制作成精美的《病人诗集》科普系列作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守护患者和家属的心灵家园。

制作精美的科普诗集

“我们的病区收治的患者,是经临床评估不适合在普通病房治疗,需要加强精神监护的精神障碍患者。”沈彦玲告诉记者,PICU收治的患者,主要是抑郁症、焦虑症等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今年,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工作中, 我觉得护理的内涵不仅在于精湛的护理技术,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艺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为患者和家属点亮希望。”

长期在PICU工作,沈彦玲发现,很多精神疾病患者都不愿意通过言语或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导致治疗效果打折。

“我就想,能不能通过一些舒缓的方式,让他们主动表达自己呢?”沈彦玲说,日常生活中,她是一名爱舞蹈爱画画爱看书的活力女孩,于是,她尝试在病房举办“诗歌团体”,鼓励患者将内心的情感与思绪化作诗歌,结果深受患者和家属的喜爱。

刚开始,沈彦玲组织患者在治疗室中围坐成一个圈,一起念诗、写诗,毫不意外的,很多患者不太配合,说:“我才不会写诗呢。”于是,沈彦玲耐心鼓励他们,只需要写下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就行,“不用在乎语句表达的好坏。”

在她的鼓励下,患者们写下了对好朋友、对父母、对服药的一些诗歌。“他们笔下写的诗,除了让我感受他们的情感,也让我看到了他们的一些疑惑。”沈彦玲说,于是,在诗歌的后面,她配上生动的插图,再融入精神科医学科普知识,制作成一本精美的科普诗集。患者小A写道,“我一次次张开嘴吞下‘彩虹’,属于我的晴天,是不是也将到来?”沈彦玲在这首诗后面,配上了“关于精神科药物常见误区”科普知识,让人很容易就记住了服药的四大误区。

患者又又给同病房的好朋友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你眼中的镜子,我看到了自己,你我的脸上,有相同的悲伤……”从诗中,沈彦玲感受到同伴支持对于青少年抑郁症群体的重要性。

什么是同伴支持?青少年同伴支持为什么这么重要?具体需要怎么做?“我把相关的科普知识加在了后面。”沈彦玲说,后来,又又的家属看到后,感觉更能理解孩子了。

沈彦玲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组建“护理家属联合治疗咨询室”

对于在PICU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其家属的压力不可忽视。为缓解家属压力,沈彦玲和同事还组建起“护理家属联合治疗咨询室”,用专业与共情为焦虑的家属驱散阴霾,点亮照护的信心。

“许多家属长期承受着巨大的照护压力,有的因缺乏专业知识而手足无措。”沈彦玲告诉记者,他们的病房是要求家属留陪,因为家属不仅仅是照顾患者起居饮食这个照顾者的角色,更是需要主动参与到患者的治疗中,与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共同形成治疗联盟。

在“护理家属联合治疗咨询室”里,医护人员通过讲座、案例分享等方式,教会家属如何与患者沟通、识别病情变化,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

沈彦玲分享了一位患者的故事。

佳佳是一位重度抑郁的患者,休学在家,办理入院手续时她一直低着头。当沈彦玲询问佳佳是否有自伤及消极的想法时,佳佳眼神闪烁迟疑,母亲极力否认说她只是学习压力大,睡眠心情不好。

沈彦玲将佳佳单独带到咨询室时,佳佳才小声地说她有用刀片自伤的行为,但是害怕父母看到没有划手和胳膊,说着她拉起了裤腿,大腿上有很多已结痂和新鲜的划痕。

沈彦玲制作的《病人诗集》科普系列。

“后来,佳佳住院期间,她母亲主动参加家属联合治疗团体,在第一次团体活动中就哭了,她觉得自己忽视了孩子的心理,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自伤……”沈彦玲说,活动中,其他家属有的给她递纸巾、有的分享自己的经验,大家一起讨论了为什么会自伤,以及面对孩子自伤应该怎么做等话题。

“在这里,我终于不再孤立无援。”活动结束后,佳佳的母亲握着沈彦玲的手说道。

看到家属们从焦虑变得从容,重获照护的信心与力量,沈彦玲觉得自己的努力很有意义,“作为精神科护士,道阻且长,但我信心满满,愿继续用‘妙手’编织温暖与希望,守护患者和家属的心灵家园。”

(患者名字系化名)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