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县充分发挥富集的资源优势,加大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力度,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产品促进“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华丽转型。
挖掘非遗文化,加大保护力度。以裕固族服饰、刺绣等非遗技艺为核心,通过“指尖技艺”的活化传承,让非遗文化活下来、传下去、火起来。全县有78个非遗项目列入保护名录,其中裕固族民歌、服饰、婚俗3个项目已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裕固族口头文学与语言、裕固族刺绣等11个项目列入省级保护名录。
搭建多元平台,激活造血功能。以多元平台建设赋能非遗“造血”,构建“传承+创新+转化”体系,打造非遗工坊、体验馆等线下空间,串联文旅线路形成沉浸式体验场景;搭建电商直播、数字展厅等线上矩阵,推动非遗产品走出去;开设技艺培训班、创意研发中心,培育“传承人+设计师+创业者”人才链,让非遗文化从传承保护走向创新发展。依托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市、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及民族文化企业,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推广民族工艺品、旅游伴手礼,让非遗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市场热销品。通过非遗展演、传统婚礼展示、文化旅游艺术节等活动,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丰富旅游业态。
激发指尖潜力,撬动致富引擎。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文创”“非遗+歌舞”等非遗传承创新新模式,在县域旅游景区推出了一批以民族歌舞演艺、传统技艺展示、特色非遗产品展销为主的文化体验游项目,使非遗与旅游“融”出新生机,“合”成新活力。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级保护名录《裕固族服饰》传承基地2个,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个,6个民俗文化展厅被列入甘肃省“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名录。县非遗中心、裕固族博物馆、裕固族特色村寨民俗博物馆等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4万多人次。非遗工坊、合作社生产的民族服饰、文化产品销量逐年攀升,产值规模逐渐增长,在带动就业的同时极大丰富了增收致富渠道。
培育人才队伍,提升传承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带动示范作用,依托6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市、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及民族文化企业,举办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专题培训班,培训城乡劳动力200人次左右,为非遗文化保护、产业升级转型培育了重要的新生力量。举办原生态民歌大赛、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技能大赛、裕固族服饰(刺绣)技能比赛、“裕固草原彩虹达人”技能大赛、民族歌舞传承岗位大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20余场,参赛选手达600余人,进一步扩大非遗文化受众和品牌影响力。 (通讯员:佘郎燕)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